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現代詩史研究
History of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劉正忠 
課號
CHIN7499 
課程識別碼
121 M33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502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5人
外系人數限制:4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討戰後臺灣現代詩的詩學觀念、藝術表現及其發展歷程,冀使修習者一方面對於現代詩學及現代詩史具有宏觀的理解,一方面又能掌握細部詮解詩篇的技術與觀念,從而養成獨立處理現代詩議題的能力。 

課程目標
1.理解臺灣現代詩的發展歷程及各時期的核心議題。
2.培養現代詩學的觀念,進而運用於詩文本的解析。 
課程要求
1.預習文獻,2.隨堂報告,3.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89。
呂興昌:《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阮美慧:《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臺北:學生書局,2008。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孤獨與美——臺灣現代詩九家論》,臺北:秀威資訊公司,2016。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6。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北:漢光出版社,1988。
林燿德:《觀念對話》,臺北:漢光出版社,1989。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9。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
陳明臺:《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2002。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性閱讀》,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
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4。
馬悅然、奚密、向陽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
鄭慧如:《臺灣現代詩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198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表現 
50% 
 
2. 
期末報告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4  問題與方法 
第2週
2.21  殖民地詩學 
第3週
2.28(放假)  跨語與跨海 
第4週
3.7  現代派運動 
第5週
3.14  藍星的意義 
第6週
3.21  軍旅詩人 
第7週
3.28  本土詩人的集結 
第8週
4.4(放假)  在冷戰的年代 
第9週
4.11  回歸的風潮 
第10週
4.18  新興詩社 
第11週
4.25  美麗島事件前後 
第12週
5.2  鄉土與都市 
第13週
5.9  後現代風潮 
第14週
5.16  世紀末臺灣 
第15週
5.23  多神的星空 
第16週
5.30  近二十年詩學